梁启超读史方法

1、则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

2、梁启超认为,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此,从事其它职业也是这样。一个人无论他的工作是在工厂里、公司里、议院里……做完一天的工作出来之后,随时立刻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趣味,这种习惯必须在学生时代养成,如果在学校中不养成主动读书的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

3、梁启超在国外读书,接触到了先进文化,提出了清朝的戊戌变法。

4、首先,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才能尝到读书的趣味。

5、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具体到一部书,也可以分为泛读和精读两种。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一书中,梁启超提出“读史的方式,可以说有两种:一种是鸟瞰式,一种是解剖式。”他对这两种方式同样重视:“单有鸟瞰,没有解剖,不能有圆满的结果;单有解剖,没有鸟瞰,亦不能得良好的途径。二者不可偏废。”

6、梁启超有两种读史方法

7、梁启超在自己所读的很多书目中标有“希望熟读成诵”字样,他认为需要熟读成诵的内容有两种:一种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另一种是有益身心的格言。

8、然遍览乙库中数十万卷之著录,其资格可以养吾所欲,给吾所求者,殆无一焉。

9、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一书中,梁启超提出“读史的方式,可以说有两种:一种是鸟瞰式,一种是解剖式。”他对这两种方式同样重视:“单有鸟瞰,没有解剖,不能有圆满的结果;单有解剖,没有鸟瞰,亦不能得良好的途径。二者不可偏废。”

10、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是要寻求一种理性的认识;但是这种理性认识的获得则必须是"客体"和"主体"的结合;而只有获得了这种理性认识,史学才具有了它应有的社会作用。他指出:"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11、所谓"公理公例",就是下面他说的历史哲学。梁启超认为,史学是由"客体"和"主体"结合而成的。所谓客体,"则过去、现在之事实是也";所谓主体,"则作史、读史者心识中所怀之哲理是也"。他进而阐述说:"有客观而无主观,则其史有魄无魂,谓之非史焉可也(偏于主观而略于客观者,则虽有佳书亦不过为一家言,不得谓之为史)。是故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于是有所谓历史哲学者出焉。历史〔撰述〕与历史哲学虽殊科,要之,苟无哲学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有断然矣。"梁启超从历史研究和撰述之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着眼,提出历史哲学是为良史的前提,这在史学理论的发展和建设上有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历史哲学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对从认识"局部之史"到认识"全体之史"、从认识史学本身到认识"史学与他学之关系",是必不可少的。而尤为重要的是,还在于它的社会作用,即:"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历史〔撰述〕者,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吾辈食今日文化之福,是为对于古人已得之权利,而继续此文明、增长此文明、孳殖此文明,又对于后人而不可不尽之义务也。而史家所以尽此义务之道,即求前此进化之公理公例,而使后人循其理、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疆也。史乎!史乎!其责任至重,而其成就至难!"这是表明,史学对于文化进化的社会作用,主要不是对于一人一事之经验教训的借鉴,而是从公理公例中得到启示,即"循其理、率其例"而表现出来。这是"新史学"理论体系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12、第二,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13、第三,有些内容要做到“熟读成诵”。

14、而"今日欲提倡民族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乎。

15、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新史学》之著,吾岂好异哉?吾不得己也!"(《饮冰室文集·新史学》)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梁启超迫切希望改造中国史学现状的急燥情绪,也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混乱状态,他实际上是把国民的政治伦理观念混同成国家的史学观了,所以,连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新史学"有许多"奇谈怪论"。

16、二十世纪刚刚开始的两个年头:1901年和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批判传统史学,倡导新史学。这两篇文章分别是《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被称为“新史学的宣言书”。

17、梁启超一生著述丰富,创作出数以千万言计的作品。他在读书上很有见地,今天重温他的五个读书方法,对我们依然颇有裨益。

18、《新史学》是梁启超所撰的一篇长文,它是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19、所以,梁启超认为要强大中国,首先就要象西方那样提倡民族主义。

20、第五,读书学习要心态端正。

21、鸟瞰式这种方法在知大概。令读者于全部书或全盘事能得一个明了简单的概念,好像乘飞机飞空腾跃,在半天中俯视一切,看物摄影,都极其清楚不过。又可以叫做飞机式的读史方法。

22、第四,勤学习,并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3、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梁启超提出了两件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做学问都应该注意的事情:一是“不要为因袭的传统的思想所蔽。”这是说不要迷信古人,不要盲从权威。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提出新问题,阐述新见解,发明新思想,而不至于在先哲面前望而却步,畏缩不前。另一件要注意的事是“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蔽”,梁启超很严肃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自己做学问时就竭力避免,这从他的学术名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不难发现。在此书中,他基本上是公允地评价了自清以来近三百年的学者,尽管有些人的学术、风格他可能不赞同。

24、梁启超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持的历史观是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25、梁启超做学问讲究方法,读书学习亦如是。他提倡做读书笔记,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明确提出:“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

26、梁启超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中国的传统史学虽然很“发达”,却没有让广大国民从中受到教益,只不过是帝王的“政治教科书”,于国家、人民的事业毫无关系。他倡导开展“史界革命”,倡导新史学,重写中国史,一场史学革命就此拉开序幕。

27、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具体到一部书,也可以分为泛读和精读两种。

28、梁启超是怎么样看待他所认为的中国旧史学的呢?他认为,中国的旧史学有四个重大弊端: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29、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30、新史学的宗旨,是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新史学倡导进化论史观,一改传统史学复古、循环的史观;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重心,一改传统史学以皇族王朝为中心;新史学以全体国民为读者对象,一改传统史学为帝王提供借鉴。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