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渗透方法,融会贯通

2、什么是导呢?导,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发现。导,包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系列活动,如组织、提示、提问、示范、指点和必要的讲解。教师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读书,而学会读书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应该是学生的读书和思考。

3、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方法二

4、一、突出重点,综合训练

5、二、导读结合,相辅相成

6、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方法一

7、预习。可分为五个方面:读、画、查、想、摘。

8、精读课文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而这些方法是需要我们去指导的,这些能力是需要我们去培养的。那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读书的能力呢?(1)要练学生掌握各种形式的朗读。

9、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语言要凝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导入揭题后老师要抓住题眼引导学生解题,从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0、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说出正确的结论,还要引导他们说出这样的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使学生从中悟出一些学习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不是由教师生硬地讲述、灌输有关读书方法的知识。

11、首先,将日期写在笔记的顶部,以便记录每天的学习内容。

12、在低年级着重进行词、句和朗读训练,中高年级在继续重视词、句和朗读训练的同时,可适当进行段、篇的训练,注重进行默读、复述的训练。二要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每个年龄段应该有重点,每一课的教学也应该有重点。但应当注意,重点和非重点是相互转化的。

13、写一年级的笔记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4、(2)联系语境理解词、句、段。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原因就在于反复阅读之后,读者对整篇文章以及文章的各个部分都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把原来不甚了解的词、句、段放在已经理解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就可不讲自明。

15、最后,可以在笔记的末尾写下自己的问题或疑惑,以便在课后向老师请教。记得要保持笔记的整洁和有条理,方便日后复习和回顾。

16、让学生学会默读、速读、浏览等各种方式的朗读,带着目的读,带着问题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传情。

17、书中有些词语,可以找一下它的近义词、反义词,这样举一反三,积累词汇。帮助孩子快速积累词汇量,认识大量生字生词,还可以养成自己动脑动手的好习惯。其次在阅读时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想积累优美的词句素材以便于以后作文写作?

18、例如:初读时问:文中写什么?精读时问: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巩固读时问: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一系列思维导向,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学习、自得学习,自我锻炼接受信息,学习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今后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9、初读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对课文产生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并将这种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来。这一步骤分三个层次:

20、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还可以根据需要辅以画、音乐、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和谐的气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想像产生较准确的印象。

21、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做笔记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技巧。首先,要保持专注,听讲并理解老师的讲解。

22、接着,记录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和理解。

23、将书中优美的句子摘录下来,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抄一下,感受文章的优美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词语的运用。还是书中的某一段、某个情节触动了你,引起了共鸣想要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感?

24、(一)交流感知1、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友讨论交流明确本课学习目标。2、教师出示预习题纲→检测课前预习情况。(1)学生根据提纲自查→学生相互检查→老师组织全班交流易错点。(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5、学生的读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的导着眼于学生的读,二者应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此,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只有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导读结合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教师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指导,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阅读、思考、讨论和练习。

26、四、交流感悟,质疑问难

27、小学语文精读课文五步十环教学步骤

28、然后细读课文,借助语言文字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要求细读语段,理解语言;品读语段,体味语境;通读语段,增强语感;结合语段,升华情感。

29、联系语境理解词、句、段。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原因就在于反复阅读之后,读者对整篇文章以及文章的各个部分都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把原来不甚了解的词、句、段放在已经理解的语言环境中,其含义就可不讲自明。

30、(1)从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再到揣摩吸收语言文字。这是学习书面语言作品的一般规律,因此也应该是学习精读课文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在整个读书过程中,对形式和内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统一的,但由于有先后有侧重,才形成对形式、内容认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31、其次,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重要的信息,例如关键词、关键句或重点概念。同时,使用表、像或颜色来帮助记忆。另外,及时复习和整理笔记,将其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最后,与同学分享笔记,相互学习和补充。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一年级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提高学习效果。

32、一篇课文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一篇课文的教学体现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但这并不是不分轻重缓急,平均用力,而应该是有侧重点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进行综合训练,一要突出年龄特点,体现训练的阶段性。

33、这一阶段是课前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在课前预习的习惯,学习预习的方法,为学习课好准备。这一阶段由两个环节组成:

34、收集: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及自己的能力,尽量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有助于本课学习的资料,进行梳理,为课上交流做好准备。

35、二、要善于抓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障碍而又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几点阅读提示。如学习《十里长街送》第一段可以这样一组提示:“这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哪些感人场面?”“通过这些场面可以体会到人们是怎样的心情?”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描写“天气、群众、老奶奶、年轻夫妇、红领巾”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到人们沉痛的心情。

36、运用这种方法,有两个要点,:一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不要在学生读上一两遍课文之后就急于解词释句;二是不要孤立地去解词、释句、析段,而要把它们放在段落里甚至全篇中去领悟。

37、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方法三

38、首先,由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提出表述要求作为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大致可以从三方面提出: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如“主要写了什么?”二是对课文中心的捕捉,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三是对课文结构的认识,如“按什么顺序写的?”

39、从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再到揣摩吸收语言文字。这是学习书面语言作品的一般规律,因此也应该是学习精读课文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在整个读书过程中,对形式和内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统一的,但由于有先后有侧重,才形成对形式、内容认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40、(一)初读阶段是阅读课能否成功的关键阶段,因此不能走过场,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和交流。

41、一、遵循作者思路,安排教学过程,使文路、教路、学路三路合一,便于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正确的轨道,从而掌握文章的脉络,体会出课文整体和部分的内在联系,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

42、(2)要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整句话的含义,能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3、“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从叶圣陶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就可知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而是导。

44、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5、教学中,教师的“导”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学生正是在阅读理解提高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通过质疑设问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认识水平。

46、一、收集资料,课前准备

47、“摘”就是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想”就是做好预习小结,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有什么特点,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做好预习笔记,以便课上交流。

48、还要在各个教学环节善于提问,使学生动脑与动口、动手相结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通过精读达到自悟、议疑,真正让学生在“思”的过程中,提高“学”的能力,使学生读得懂、懂得读。

49、“读”“画””就是通读课文。建议中高年级学生采取默读的方法,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懂的句子。“查”就是通过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的读音、生字的意思。“读”就是大声地读课文,尽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或难读的句子画下来,以便课上和老师、同学学习。

50、这一课的重点,在下一课就会转为非重点。所以在突出重点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的重点。三要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51、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52、在笔记中可以使用简单的表、像或颜色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53、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当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说出正确的结论,还要引导他们说出这样的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使学生从中悟出一些学习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不是由教师生硬地讲述、灌输有关读书方法的知识。主要途径应该是渗透。

54、(3)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读完一篇文章,要能概括文章写了些什么,我们要不断地训练培养学生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段落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55、(4)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同时要敢于向文本质疑,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独特的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地感受、评价文章中的内容。

56、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导入新课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就题质疑,学生踊跃提出了以下问题:①沉默是什么意思?②孩子们为什么沉默?③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沉默?④为什么说这是“可贵的沉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再度细读,品味其中深长的意味。

57、这一环节是指老师根据课文特点和实际条件,选择有效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缩短与作者的距离。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展示教材精彩片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等。

58、看书时记下生字,好的词语、成语,不懂的及时查字典,做好注音注释;

59、学生阅读课文时和阅读课文后,自然会产生读书感受和体会,自然会产生疑惑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交流读书的感受和体会,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了解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进行梳理归纳,确定其后教学的重点,为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60、小学语文精读课文的方法

61、过去一般讲法是“讲读结合”或“讲练结合”,为什么要变成导读结合呢?这里涉及到一个具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讲”还是“导”。对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

62、教师的阅读提示要从整体出发,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63、过去一般讲法是“讲读结合”或“讲练结合”,为什么要变成导读结合呢?这里涉及到一个具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讲”还是“导”。对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64、在感知语言文字阶段,包含着对思想内容的初步理解,而在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阶段,则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更深的理解。为渗透这一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可以把整个自读过程成一个“感知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过程,先初步通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

65、然后,写下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重点知识点和关键词。

66、二、善于设疑,学中导悟教学精读课文,要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弄通弄懂

67、在感知语言文字阶段,包含着对思想内容的初步理解,而在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阶段,则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更深的理解。为渗透这一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可以把整个自读过程成一个“感知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过程,先初步通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

68、主要途径应该是渗透。所谓“渗透”,就是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例子让学生从感性上接触某种读书的方法,再逐步地从其他例子中领悟、理解这种方法,内化为一种能力,进而反复运用。

69、初读阶段有以下要求:

70、所谓“渗透”,就是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例子让学生从感性上接触某种读书的方法,再逐步地从其他例子中领悟、理解这种方法,内化为一种能力,进而反复运用。

71、(二)检查交流。学生初读后教师要符合学生实际的交流方案,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纠正和补充自觉过程存在的错误或疏漏,梳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要溶入教学目标中,在学生深入读文后找到答案。

72、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从叶圣陶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就可知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而是导。

73、最后,让学生表述获得的印象。学生的表述是对课文感知的检验,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并初步渗透了思想教育。当学生表述不够准确时,可引导他们进行再阅读,再感知。

74、(二)研读共品1、教师出示研读提纲(包括选读语段、问题及学法指导等)→学生先根据提纲自己独立研读课文内容→学生互议2、品读文章中精美的段落、句子,赏析语言的美点、妙点和文章的写作技巧。(1)教师出示问题组→学生独立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和段落并赏析。→小组相互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先检查学友的掌握情况,不足之处让师傅补充。→教师选点精讲进行学法指导。→概括写作技巧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