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写的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新中国第一位总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达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5、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6、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7、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的。

8、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0、“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11、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13、“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1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提出者是周恩来同志,我们许多青少年,广大学子都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

15、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1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7、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18、是周恩来写的。

19、“为明理而读书。”

20、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进了租界。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21、是周总理在小学时写的一句话。原话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时老师问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有说光宗耀祖的,有说挣大钱的。只有周总理说出了这句话。

22、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23、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沈阳。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24、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12岁读书时立下的宏大志向,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个时期的中国虽然处于腐朽落后的时期,但是有一大批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承担起复兴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25、“为家父而读书。”

2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

28、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29、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心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